清初中國山水繪畫以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時稱“四王”的仿古山水為正統?!八耐酢敝嬀孕Х?、仿摹、繼承中國明代以前傳統山水繪畫系統為核心。王翚對于山水畫的仿古在“四王”之畫中別具一格,其突破了繪畫宗派的桎梏,不以只仿師門一家為束縛,不以只仿一家技法為限制,而是以諸家技法、諸種思想的仿古融合終創虞山畫派。而對于王翚山水畫的仿古,歷代學者們對此褒貶不一,近代更是為王翚山水畫的仿古貼上了“保守”、“守舊”之標簽。王翚山水畫之仿古是否為對中國山水畫傳統的一味保留或繼承?其對前人繪畫的仿古融合體現在哪些方面?王翚是否有其自身的山水畫理念及特點?研究此類問題,是對傳統與創新間關系的深度剖析,也是對傳統現代化發展的有益啟示。
一、王翚山水畫仿古
王翚,字石谷,出生于書香門第,在耳濡目染中接觸并喜好繪畫。因天賦異稟,加之王鑒與王時敏兩位先生的指教與提攜,王翚二十余歲便在畫壇聲名遠揚,與王鑒、王時敏、王原祁并稱“四王”。
王翚之山水畫繼承了王鑒與王敏的仿古思想,即“以古人為師”。但“四王”之畫中,屬王翚之山水畫別具一格。時人山水畫仿古大多以“南宗”文人畫為主,王翚仿古的對象除了“南宗”畫家以外又有燕文貴、盧鴻、馬文壁等人。王翚干預突破當時山水畫的派別之見,不囿于山水畫之宗派別類、不困于師法一家之思想、不限于一脈單一之技法,融古今之法、集百家之長,仿古貫今、古為今用。
時仿古為山水畫之正統,無論是“畫圣”之贊譽、“五百年來從未見之”,還是“畫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焉”,王翚山水畫仿古之成就從諸家對王翚山水畫之肯評中可窺見一斑。
二、歷代諸學對王翚山水畫之評論
清代畫壇,王翚對后世山水畫之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鑒于畫派之發展以時代為基礎,不同時代與文化背景下畫家們的思想、審美意識、藝術見底會有明顯的差異性。至近代五四運動之時,西方文化滲入,康有為、陳獨秀等對王翚山水畫之仿古口誅筆伐,稱其山水畫的仿古思想“迂腐陳舊,缺乏新意”。陳獨秀在《新青年》對王翚之仿古如此評述:“若想把中國畫改良,首先要革王畫的命……”除此之外,俞建華先生等也對王翚,乃至“四王”山水畫仿古持批判態度。
至當代,雖有學者認為王翚山水畫仿古“很少有創造性,不過是復制”,但漸漸出現了支持王翚的聲音。如陳履生先生認為,王翚山水畫之仿古,并非傳統意義下簡單、機械性地“模仿”,更多的在于臨仿基礎上的融合創新。
三、對王翚山水畫仿古與融合的再認識
認識王翚山水畫的仿古與融合,在筆者看來便是對傳統和創新的辨析。近幾日,在網絡上看到了這樣一個視頻:主持人請在場嘉賓在答題板上寫下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思考。一名女孩子的答題板上空無一字,此時主持人問及這名女孩何以“交白卷”,此時女孩的回答引發筆者的深思。她說:想讓我談一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我想我是沒有資格的。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多少?對此我十分羞愧,愧對中華兒女這一身份。
尚未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意義與價值有深入的認知和全面的了解,何來傳承與弘揚,更不必要談對傳統的創新。古人之繪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集合了先人的智慧、反映了時代的審美特征,如果摒棄傳統,那么便失去了中國繪畫的“根”與“魂”。在此種認知層面上認識山水畫的仿古,便可將其視為對中國明代前繪畫思想、歷史、理論的追溯,以臨仿形式的傳承。況且王翚之仿古,絕非單純依靠“臨、摹、仿、撫”這“四大本領”,正如王翚之所說“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實則將宋、元及南北筆墨激發進行融合,這何嘗不是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綜上所述,對于王翚的山水仿古與融合,應當系統全面地認識與辯證地學習。誠然,王翚在事發造化上不能與“革新派”石濤、八大相媲美,但其師法古人的深度與廣度卻有其獨特的價值。在事事求創新的當代,王翚山水畫的仿古與融合更需要深入研究,如此般融合式、辯證式仿古未必是“因循守舊”;而拋開傳統盲目創新也未必便能求得新路子。